早发白帝城儿童朗读,早发白帝城儿童朗读加动作

tamoadmin 2024-05-10 4次阅读
  1. 美文中的七绝,怎么写,注意什么?
  2.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?到底美在哪?

美文中的七绝,怎么写,注意什么?

美文中的七绝之我见

要写好绝句,先学写律诗。绝句又分五绝和七绝。下面以七绝为例而论之。

早发白帝城儿童朗读,早发白帝城儿童朗读加动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说起近体诗,我们最早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七绝了。在我们半懂不懂的时候,往往就会写一些七言四句的东西,我们会毫无犹豫地把它叫做七绝。当我们真正的入门了,我们就会知道,学习近体诗是要从七律入手的。因为不论从格律、平仄、对仗、押韵、谋篇等方面,七律都能比较系统的体现出来。学好七律,才能为学习近体诗的其他体裁,乃至为古典诗词的所有体裁的认识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。所以,也正是在熟悉七律的基础上,我们来研究七绝的写法。

对于七绝的概念,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,绝句也就是截句,七绝是从七律那里截来的。所以,我们对七绝的认识,常常认为它是掐头去尾的七律。其实,针对七绝而言,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。我们都知道,七绝写作的特点,一般是以起句押韵为主的,看这起句的平收而押韵的特点,就打破了截句的平衡对称的概念。七绝的文体特点,是不对称性,这种不对称性,更适合表达一种“意”。表达情感的细腻和起伏感。可以肯定的说,七绝不是七律的“截”,而是自成一体。近体诗的几个体裁中,七绝的特点是最鲜明的。

美文(散文)中七绝的写作方法,与单写七绝没有区别。但,穿插于美文中的七绝就有一些讲究。一般来说,主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:

一、关于七绝的位置

根据作家的创作经验来看,文中如果插入七绝,大多是放在文章开篇或结尾,如汪曾祺的散文,不少是在结尾有一首五绝或七绝。当然,也有置于文章中间的。

二、关于七绝的内容

文中插入诗歌,更能增添诗情画意。但是,不是为诗而诗、画蛇添足。一切形式都取决于思想内容的需要。应该说,文中诗是对整篇作品的延伸和提炼,并与前后文气韵贯通。这样嵌入的七绝,才恰到好处,锦上添花!

一点浅见,欢迎方家批评指正!


写七绝需要注意七绝的特点。

七言绝句有以下特点:

1、首先是篇幅固定。全诗四句,每句七字,总共二十八字。

2、押韵严格,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。还要讲究平仄,即要求符合平仄律,就是在一般情况下,以两个音节(两个字)为一个音步,平仄交互安排。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:

1、平平仄仄仄平平(平起平收,末了两字是平平,称之为平平脚);

2、平平仄仄平平仄(平起仄收,末了两字是平仄,称之为平仄脚);

3、仄仄平平仄仄平(仄起平收,末了两字是仄平,称之为仄平脚);

4、仄仄平平平仄仄(仄起仄收,末了两字是仄仄,称之为仄仄脚)。

绝句最初为“联句”,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记载“联句共韵,则柏梁余制”。绝句起源两汉,成形魏晋南北朝,兴于唐代,通常都是四句一首。唐宋两代,绝句风靡于世,创作之繁荣,可谓空前绝后,名章佳句群芳争艳,可以用美仑美焕来形容。

绝句历来有两种不同说法:第一种,绝句又叫“绝诗”。绝句是“截句”的意思,就是从律诗中截取四句,或截取首尾二联,或截取前二联或后二联,或截取中间二联。“两句为联,四句为绝”,

第二种,“绝句”从“五言短古,七言短歌”变化而来,唐人赋予它以声律,使它定形,就成了绝句。

绝句每首四句,通常有五言、七言两种,简称五绝、七绝,也偶有六绝。

七绝句式有下列四种句式,中可平可仄:

1、甲起句式

中平中仄仄平平,中仄平平仄仄平。

中仄中平平仄仄,中平中仄仄平平。

2、乙起句式

中平中仄平平仄,中仄平平仄仄平。

中仄中平平仄仄,平平中仄仄平平。

3、丙起句式

中仄平平仄仄平,中仄中仄仄平平。

谢邀!

有一个最取巧最偷懒的办法。

第一步,把诗中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至少要藏起来一半,偏偏露出一点线索让读者看到,或者联想到。所以,路上偶然遇到陌生的你,你含情脉脉地看我一笑就会走进我的梦里,但你简单粗爆地壁咚我然后说我们搞对象吧,我肯定会跑掉。

这就是含蓄的力量。

第二步,把七绝分成两个部落,前两句和后两句,一半写景,一半写事写情写人都可以。有一点要牢牢记住,写景的时候绝对不能含情,甚至不能嵌入任何带有情感字样的文字,比如愁,泪,恨等。

美文,向来以情感为主。意味着在这首七绝当中,你只有两句的机会要表达不到一半的情感。

以相思举例说明,我们尽量采用同样的词汇来变化一下。临屏而写,不可能写得好,只是做例子而已,莫笑。

先景后人

深深庭院小楼台,鸾镜珠帘宝鸭开。

为问西风多少恨,萧郎底事梦重来?

先情后景

底事珠帘恨西风,萧郎徒遣梦魂空。

斜开鸾镜宝鸭浅,庭院深深小楼东。

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?到底美在哪?

鲁迅先生曾经说过,诗到盛唐已经作完。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,唐诗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,要想选出最美的七绝唐诗,实在是太困难。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历来如此。

先说崔护的这首《题都城南庄》,这首诗之所以出名,和它背后那个忧伤的情感故事有关系。崔护写这首诗的前一年的春天,饮酒之后郊外踏春,来到了都城南庄。这个时候崔护口渴,就来到一户人家讨水喝,结果开门的是一个明艳动人的少女,院子里一树灿烂的桃花正在绽放。喝完水之后崔护对那位少女念念不忘,第二年的春天再去寻人的时候,原先那户人家已经迁居外地,不知下落。饱受相思之苦的崔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,祭奠那还没有开花就已经枯萎的情感。千百年来人们被这个美丽又哀伤的故事感染,也被诗歌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感染。人是有感情的,桃花是没有感情的。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时候,那一树桃花依旧迎春盛开。桃花开放的愈灿烂,给诗人的***愈强烈。这首诗歌,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,留给了读者深刻的记忆。

这首诗歌,每一句,似乎都是一幅画,四句诗歌,就是四幅塞外画卷,连接起来,就是一幅苍凉寂寞的边塞图景。关于这首诗歌,也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据说慈禧很喜欢这首诗,命令御用书法家为她写一副字,内容就是这首凉州词,结果这个书法家不知什么原因,写漏掉一个字儿,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忘记写了。书法家自己还不知道,洋洋自得的把书法呈上去,慈禧打开一看少了一个字儿,马上就变了脸色。质问书法家究竟怎么回事。

书法家一看吓得冷汗直冒,但是最后终于被强大的求生欲拯救。他灵机一动禀告慈禧,这是他故意少些一个间字,把这首诗改造成了一首词,说完张口就念:

黄河远上,白云一片,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,杨柳春风,不度玉门关。

你看,飞盘扔得这么远,都被书法家给叼回来了。

一首诗能够成为故事中的主角,证明了它受欢迎的程度。

事实上,作者王之涣作这首诗的缘起本身,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。话说王之涣和好友高适、王昌龄在酒馆喝酒的时候,正好遇到了梨园伶人在演出,这三位诗人就商量好,看看有谁的诗歌被演员们传唱,谁的诗歌最受欢迎。结果三位诗人的作品都被艺人传唱,只不过唱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姑娘,长的最漂亮。比赛的结果自然不言自明。这就是所谓“旗亭画壁”的典故。

书归正传,《凉州词》的好处在于,尽管这是一首悲凉的边塞诗,但是它悲凉却不悲伤,悲凉却不凄凉,在悲凉之中,仍然流露出一种慷慨悲壮的雄浑之风,这正是盛唐时代独有的风采。

黄河远上白云间。

起头一句动态十足又极富有想象力。描摹黄河之远,竟然像从白云之间流淌下来。这一句和太白诗仙那句:君不见黄河之水自天上来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
上面一句极具动态,这一句却忽然变得一片安静,犹如万古长夜,一片孤城,矗立在连绵的北方山峦之中。这个孤城,相比不是普通的城市,而是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边塞堡垒。有孤城,就会有守城之人,有远道而来的异乡守城之人,自然就会有那思念家乡的情感。因此下面一句就是水到渠成。